走進鉛鋅集團鉛硐山礦業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,潔白的墻體上,是領銜人和科技團隊的內容介紹,四層置物架陳列有序,榮譽證書和攻關項目一目了然。在這里,每一項榮譽都凝聚著團隊的智慧與汗水,每一個項目都見證了他們不斷攀登的足跡。
王鋮,現任陜西鉛硐山礦業有限公司采礦廠黨支部書記、廠長,曾榮獲“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勞動模范”“陜西省國資委‘四有’模范職工”“鉛硐山礦業公司‘十佳青年’等榮譽稱號。2024年9月,鉛硐山礦業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,王鋮便擔任了工作室領銜人,同時也是工匠團隊的領頭人。
王鋮(右二)
井下安全“六大系統”是西北標桿
2013年,鉛硐山礦業公司籌建井下安全避險“六大系統”,項目工期緊,任務重。王鋮帶著徒弟們,經常早晨8點便下井作業,直至晚上8點才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回地面。尤其在斜井和罐籠井敷設電話線和光纖時,斜井坡度達23度,全長640米,放線時稍有不慎,纜線的自重和慣性就會將人拽向深井。另外,井下巷道狹窄曲折,安裝大量攝像頭、傳感器和通信基站的任務更是復雜艱巨。王鋮沖鋒在前,帶領施工人員深入實地勘察,精心繪制圖紙,確保每一個設備都能精準地安裝到最佳位置。
“那時候,加班加點、周末無休是工作常態,按時吃飯睡覺更是奢望。正趕上家里搬家,媳婦收拾東西摔斷了兩根肋骨,她一個人忍痛跑到醫院治療。這會想起來滿是愧疚。但當時一門心思就是要高質量完成工程,也顧不上別的啥。”王鋮平靜地說。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施工,公司“六大系統”一次性通過省市縣專家驗收,成為陜西省非煤礦山甚至是西北地區的標桿。兄弟單位紛紛前來參觀學習,王鋮也毫無保留的把技術經驗傾囊相授。
設備不僅要用好還要維護改造好
“勞模工作室現有成員10名。我們全力開展工藝創新、技術攻關等活動,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對礦山老舊設備進行升級改造。別看我們的成員都很年輕,但個個都是行家里手。”王鋮提起團隊很是自豪。
2022年,公司計劃將井下主通風機升級改造為400千瓦主風機。這臺機器直徑超過三米,即使拆解后也無法從主副洞口運輸。面對這一難題,王鋮經過仔細分析,提出了從1480出風口硐室運輸設備的設想,這一方案得到大家一致認可。然而,設備體積大,斜坡道沒有運輸軌道、設備拆解難度大、吊裝不方便等諸多困難接踵而至。王鋮和團隊成員精心組織施工方案,通過加強現場人機調度,科學布置作業程序,不僅解決了設備運輸難題,更高質量完成了后續安裝工作。
去年,鉛硐山采礦工區對原1號絞車和2號絞車高壓電控系統進行了低壓變頻升級改造,按照現行標準完善了絞車安全防護措施。同時,他們對水泵房進行了無人化改造,每年節約人工費70余萬元。團隊還對另外一臺報廢的7噸電機車進行了蓄電池變頻控制系統改造,不僅使報廢的設備煥發生機,還顯著提高了設備自動化水平和運行效率。近年來,采礦廠在王鋮的帶領下,設備故障率大幅降低,先后完成了主通風系統、配電遠程控制、主排水系統自動化升級改造等項目,為礦山帶來了500余萬元的顯著經濟效益。這些成績的背后,離不開王鋮和創新團隊成員的辛勤付出與不懈努力。
新質生產力來了我們要跟上
近年來,在國家“機械化換人、自動化減人、智能化無人”的號召下,鉛硐山礦業公司大力推進礦山“四化”建設,先后推廣應用了天井鉆機、遙控鑿巖臺車、撬毛臺車、中深孔鉆車、破碎機等機械化設備,并積極推廣全尾砂膠結充填工藝,合理安排生產任務,認真做好深部開拓工程……在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,2024年,公司生產鉛鋅金屬量達到歷史新高。
去年,公司邀請長沙設計研究院對“三大系統”(人員定位系統、監測監控系統、通信聯絡系統)進行升級改造。王鋮建議在井下重要區域采用AI智能視頻管控系統,不僅可以對井下人員實時監控并進行違章取證,還可以對井下生產礦車裝滿系數、大塊礦石等進行分析監管,全面提高了安全生產管控效能。這一舉措不僅為公司獲得了70余萬元的國家獎補,長沙設計院也因該系統榮獲了陜西省科技技術進步獎。
山水不言,經緯為記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王鋮和他的團隊將一如既往,以建設現代化綠色礦山為使命,奮力凸顯勞模輻射效應和勞模創新工作室品牌效益,為助推公司高質量發展奮勇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