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,我參加了地礦集團物化探總隊公司團委組織的“匠心傳承五四志 青春建功新時代”主題活動。我們從革命熱土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出發,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,通過這場跨越時空的紅色尋根與文明對話,讓我深切感受到“五四”精神的永恒力量,堅定了將青春熱血投入企業發展的奮斗信念。
走進安吳青年訓練班舊址,斑駁的磚墻、泛黃的史料、簡陋的校舍,無聲訴說著戰火紛飛年代里革命青年的無畏擔當。講解員提到,這里曾培養出6000多名革命骨干,他們以“學好本領上前線”的信念,在抗日救亡中挺起民族脊梁。站在先輩們宣誓的院落中,我仿佛聽見“到前線去!到群眾中去!”的吶喊穿越時空。作為新時代青年,我們無需以身軀赴戰火,但面對工作中的挑戰,同樣需要這份“不避瑣碎、不畏未知”的膽魄。
秦漢館的文物長廊中,一柄青銅劍的寒光、一枚“半兩”錢幣的規整輪廓、一方簡牘字跡的遒勁筆鋒,無不展現著中華文明的匠心傳承。特別是那栩栩如生的兵馬俑,他們或站或跪,神情各異,生動展現了秦軍威武之師的雄姿。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與無限創造力,讓我不禁感嘆于人類智慧的偉大。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,更是激勵我們青年不斷追求卓越、勇于創新的動力源泉。秦一統六國,在文化、度量衡、文字等多個領域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,這種開創性的壯舉讓我深感敬佩,也讓我意識到作為新時代青年,更應肩負起推動社會進步、文化繁榮的歷史重任。
青訓班青年用扁擔挑起救亡圖存的重任,秦漢工匠以尺度丈量文明的高度,今天的我們,正站在公司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賽道上。作為財務工作者,我深知,傳承“五四”精神絕非空洞的口號,而是立足崗位的每一次精益求精:“愛國”是每一份報表的嚴謹審慎,確保國有資產顆粒歸倉;“進步”是主動學習財務新知識新政策,合理運用降低企業成本;“民主”是傾聽業務部門需求,在合規前提下優化流程提升效率;“科學”是做好數據成本分析,為業務決策提供數據支撐。我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,將秦漢“標準化治理”的智慧轉為業財融合的橋梁,讓“艱苦奮斗、勇往直前”青訓精神浸潤日常工作的堅守,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新貢獻。